上海教師招聘考試練習:每日一練(46)
- 時間:
- 2023-06-26 17:12:26
- 作者:
- 潘老師
- 閱讀:
- 來源:
- 上海教師資格證





1.小明學習了數學一下午他感到很滿足,這是( )。(單選)
A.自我認知
B.自我體驗
C.自我評價
D.自我控制
2.以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及“輔助學習”為基礎而提出的教學方法是( )。(單選)
A.隨機教學
B.情景教學
C.拋錨式教學
D.支架式教學
3.個體對自己在各種社會關系中角色、地位、權力、人際距離等方面的意識屬于( )。(單選)
A.生理自我
B.社會自我
C.心理自我
D.理想自我
4.如果父母過分溺愛、控制和保護或過分批評指責,就可能使兒童懷疑自己對自我和環境的控制能力,使之產生一種( )。(單選)
A.主動感
B.羞恥感
C.內疚感
D.自卑感
5.下列不屬于維果斯基的觀點的是( )。(單選)
A.心理發展存在學習的最佳期限
B.教學要創造最近發展區
C.心理發展是由外向內的內化過程
D.環境決定論
6.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涉及的基本概念有( )。(多選)
A.圖式
B.同化
C.順應
D.平衡
7.學校心理素質教育工作,除了遵循素質教育的一般原則外,也有自身的特殊原則。學校心理素質教育應該遵循的主要原則包括( )。(多選)
A.活動性原則
B.情境性原則
C.主體性原則
D.靜態原則
8.兒童認識到客體盡管外形發生了變化,但其屬性不變,這說明兒童的認識發展進入具體運算階段。( )(判斷)
9.在小學生中,存在著智力水平差異、能力表現早晚差異和能力結構上的差異。( )(判斷)
10.玲玲家庭條件優越,自己學習上進,家長希望她能考上省重點中學。她也很爭氣,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臨近中考,學校給她們加班加點,她自己也更加勤奮。雖然成績較好,但是她還是怕考不上重點中學,患得患失,使得她越接近考試越緊張,吃不好睡不著,白天上課腦袋昏昏沉沉,復習效果差。中考時,一進考場就滿臉通紅,頭嗡嗡作響,拿到試卷一看,似乎考題不難,但是答案就是老想不出來,滿身大汗,雙手發抖,結果原來記的內容都想不出來了,考試失敗。
(1)玲玲存在哪種心理與行為問題?這種問題的特點是什么?
(2)請你加以分析提出解決對策。(案例分析)
1.【答案】B。解析:自我認知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自我體驗是伴隨著自我認知而產生的內心體驗,自我評價是主體對自己思想、愿望、行為與個性特點的判斷與評價。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識在行為上的調節。題干中的“感到滿足”是一種內心體驗,所以選B。
2.【答案】D。解析:維果斯基的思想體系是當今建構主義發展的重要基石,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支架式教學。這種教學方式的要點在于:首先,強調在教師指導的情況下學生的發展活動;其次,教師指導成分將逐漸減少,最終要使學生達到獨立發現的水平,將監控學習和探索的責任由教師向學生轉移。維果斯基的理論對于合作學習、情境學習等教學模式也有一定的指導性。
3.【答案】B。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自我意識的發展。
個體自我意識的發展經歷了從生理自我到社會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過程。
A項生理自我是個體對自己的生理屬性的意識,包括占有感、支配感、愛護感和認同感。不符合題干描述,故A項錯誤。
B項社會自我是個體對自己在社會生活中所擔任的各種社會角色的知覺,包括對各種角色關系、角色地位、角色技能和角色體驗的認知和評價,符合題干描述,故B項正確。
C項心理自我是指個體對自己的心理屬性的意識,包括對自己的感知、記憶、思維、智力、性格、氣質、動機、需要等的意識。故C項不符合題干描述,錯誤。
D項理想自我是在心理上將自我分成了“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兩部分。理想自我是指理想中的,更希望自己能達到的自我。故D項不符合題干描述,錯誤。
故本題答案為B項。
4.【答案】B。解析:根據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可知,信任對不信任是0-18個月,自主對羞怯是18個月-3歲,主動對內疚是3-6、7歲,勤奮對自卑是6、7-12歲,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是12-18歲。其中,在18個月-3歲孩子面臨的發展沖突是自主對羞怯與懷疑,兒童初步嘗試獨立處理事情,如果父母允許幼兒去做他們力所能及的事,鼓勵幼兒獨立探索的愿望,幼兒就會逐漸認識自己的能力,養成主動、自主的性格;反之,如果父母過分溺愛或者指責孩子,孩子就會懷疑自己的能力,過多的羞怯與懷疑會使孩子產生羞恥感。故答案選擇B。
5.【答案】D。解析:維果斯基依據馬克思的活動觀,通過對人的實踐活動的深入分析后指出,人的心理是在活動中發展起來的,是在人與人之間相互交往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維果斯基提出的“心理發展的文化歷史學說”有一個重要的理論假設,即“人的心理過程的變化與他的實踐活動過程的變化是同步的。”維果斯基早在1920年代就注意到活動在高級心理機能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認識到意識與活動的統一性,即意識不是與世隔絕、與活動分離的內部封閉系統,活動是意識的客觀表現。因而,可以通過活動對意識進行客觀研究,把意識的內容加以物化,轉換成客觀的語言,轉換成客觀存在的東西。由此,維果斯基明確區分了“意識”與“心理”,這是兩個本質上不同的概念。“心理”概念適用于動物也適用于人,是人與動物共有的反映形式,而意識則是人所特有的最高級的反映形式。
6.【答案】ABCD。解析:本題考查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論。皮亞杰認為,人的認識是機體的一種功能,這種功能的實現,是通過外部刺激和主體已有認知結構的相互作用而實現的,在這一過程中,包含四個概念圖式、同化、順應、平衡。(1)圖式是指人在認識周圍世界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獨特的認知結構。(2)同化是指在有機體面對一個新的刺激情境時,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圖式或認知結構中。(3)順應是指當有機體不能利用原有圖式接受和解釋新刺激時,其認知結構發生改變來適應刺激的影響,即改變原有圖式,以適應環境。(4)個體通過同化和順應達到機體與環境的平衡,當已有的圖式不能解決面臨的問題情境時,就產生了不平衡的狀態。如果失去了平衡,需要改變行為以重建平衡。個體在平衡與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斷建構和完善認知結構,實現認知發展。A、B、C、D項正確。故正確答案為ABCD。
7. 【答案】ABC。解析:學校心理素質教育工作除了遵循素質教育的一般原則外,有其自身的特殊原則?;顒有栽瓌t、情境性原則和主體性原則是心理素質教育應該遵循的主要原則?;顒有栽瓌t是指心理素質教育必須通過創設活動情境,調動學生參與活動,促進主體將內外活動協調整合,進而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質。情境性原則是指在心理素質教育過程中,創設互動式情境,以激活或喚醒學生的心理活動,誘發學生的行動愿望,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在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家長相互作用而構成的心理環境中得到培養和鍛煉。主體性原則是指在心理素質教育中,充分認識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參與教育的積極性、主動性,把學生作為認識和發展的主體,充分發揮其能動性。
8.【答案】√。解析:本題考查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皮亞杰將個體的運算水平作為認知發展階段的依據,并將兒童的認知發展劃分為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運算是指借助邏輯推理將事物的一種狀態轉化成另一種狀態。皮亞杰認為運算具有四個特征:①運算是一種內化的動作;②運算是一種可逆的內化動作;③運算具有守恒性;④運算不是孤立存在的。其中,守恒是指個體認識到客體盡管外形發生變化,但其特有屬性不變的一種能力。具有守恒概念是具體運算的主要標志。當兒童認識到客體盡管外形發生變化,但其特有屬性不變時,說明兒童的認知發展進入具體運算階段。故該說法正確。
9.【答案】√。解析:個別差異主要表現能力差異、認知風格差異和性格差異這幾方面。能力差異又表現在能力發展水平的差異、能力類型的差異、能力表現早晚的差異和能力的性別差異,其中性別差異主要指的是男女的智力結構存在差異。由此可知該題說法正確。
10.【參考答案】解析:
(1)玲玲存在的心理與行為問題是考試焦慮。其表現是隨著考試臨近,心情極度緊張??荚嚂r不能集中注意,知覺范圍變窄,思維刻板,出現慌亂,無法發揮正常水平??荚嚭笥殖志玫夭荒芩沙谙聛?。玲玲在考試之前出現臉紅頭疼,渾身大汗,雙手顫抖等行為表現,是考試焦慮的典型表現。
(2)解決對策:
第一,采用肌肉放松訓練;
第二,采用系統脫敏方法;
第三,運用自助性認知矯正程序,指導學生在考試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對話。如“我能應付這個考試”,“成績并不重要,學會才是重要的”,“無論考試的結果如何,都將不會是最后一次”,對于緩解玲玲的考試焦慮,都有較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