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師招聘考試練習:每日一練(48)
- 時間:
- 2023-06-26 17:16:35
- 作者:
- 潘老師
- 閱讀:
- 來源:
- 上海教師資格證





1.去動物園看過幾次斑馬,就能畫出斑馬的樣子。認知發展到( )階段的兒童能達到這種程度。(單選)
A.感知運動
B.前運算
C.具體運算
D.形式運算
2.兒童的思維已經超越了對具體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賴,能以命題的形式進行,并能發現命題之間的關系,能理解符號的意義,能做一定的概括,思維已經接近成人的水平。這在皮亞杰兒童智力發展階段中屬于( )。(單選)
A.感知運動階段
B.前運算階段
C.具體運算階段
D.形式運算階段
3.“讓學生跳一跳摘桃子”的教育手段背后所體現的教育理論是( )。(單選)
A.關鍵期理論
B.最近發展區理論
C.心理準備理論
D.人格發展理論
4.兒童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和兒童可能達到的水平之間存在著差距,維果茨基提出的用以表述這一差距的概念是( )。(單選)
A.認知發展區
B.最近發展區
C.思維發展區
D.后運算階段
5.小貝在小組討論中,自己對于問題的看法往往會因為前面其他人的發言而搖擺不定。小貝最有可能屬于( )學習風格。(單選)
A.反思型
B.沖動型
C.場依存型
D.場獨立型
6.認知發展的特點包括( )。(多選)
A.連續性與階段性 B.定向性與順序性
C.不穩定性 D.差異性
7.關于兒童的轉折期與危險期說法正確的是( )。(多選)
A.由于幼兒心理發展的轉折期常出現對成人的反抗行為或不符合社會行為準則的各種表現,所以有人把轉折期稱為危機期
B.幼兒心理發展的轉折期,一定出現“危機”
C.轉折期是必然出現的,但“危機”并不是必然出現的
D.在掌握規律的前提下,正確引導幼兒心理的發展,“危機”會化解
8.生理成熟的標志是性機能的成熟,心理成熟則以獨立思考的能力、較穩定的自我意識與個性的形成為標志。( )(判斷)
9.研究表明,在記憶上,男生偏于形象記憶,女生偏于意義記憶,記憶更持久;男生偏于機械記憶,短時記憶優于女生。( )(判斷)
10.某校王老師,2013年開始從事初中數學教學,由于教學得法,深得同事和學生的好評。2017年,由于工作需要,王老師開始從事小學數學教學,由于教學對象和內容發生了變化,王老師感覺自己的教學有點力不從心,教學效果不明顯。為此,王老師本人感到非常困惑。
請根據皮亞杰認知發展階段理論,論述王老師產生教學困惑的原因及解決困惑的對策。(案例分析)
1.【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心理學家皮亞杰將人的認知發展分為按不變順序相繼出現的四個階段:感知運動、前運算、具體運算和形式運算階段,兒童在每一階段有不同的發展特征。
選項A,感知運動階段,兒童僅靠感覺和動作適應外部環境,應付外界事物。
選項B,前運算階段,兒童的認知開始出現象征功能。思維的主要形式是具體形象思維,思維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
選項C,具體運算階段,兒童的思維進入守恒階段,具有可逆性,思維運算必須有具體的事物支持,可以進行簡單抽象思維;能理解原則和規則,但只能刻板遵守規則,不敢改變。
選項D,形式運算階段,兒童具有抽象邏輯思維,能進行推理演繹,并能理解命題及符號的意義、隱喻及概括。
題干中兒童畫出見過幾次的斑馬,說明他們能借助具體事物進行簡單的抽象思維,屬于具體運算階段的特征,故此題選C。
2.【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皮亞杰認知發展階段理論。皮亞杰將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
選項A,感知運動階段(0-2歲),兒童僅靠感覺和動作適應外部環境,應付外界事物。認知特點:①通過探索感知與運動之間的關系來獲得動作經驗;②低級的行為圖式;③獲得了客體的永恒性(9~12個月)。
選項B,前運算階段(2-7歲),兒童的認知開始出現象征功能,開始能運用言語或較為抽象的符號代表他們經歷過的事物。這個時期兒童的認知開始出現象征(或符號)功能(如能憑借語言和各種示意手段來表征事物)。表現出以下特點:①一切以自我為中心;②沒有守恒概念;③思維的主要形式是具體形象思維;④思維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⑤作出判斷時只能運用一個標準或維度;⑥“萬物有靈論”。
選項C,具體運算階段(7-11歲),兒童的認知特點表現為:①這個階段的標志是守恒觀念的形成(守恒性);②思維運算必須有具體的事物支持,可以進行簡單抽象思維;③理解原則和規則,但只能刻板遵守規則,不敢改變;④思維具有可逆性(兒童思維發展的最重要特征)。
選項D,形式運算階段(11-16歲),兒童的認知特點表現為:①能夠根據邏輯推理、歸納或演繹方式來解決問題;②能夠理解符號意義、隱喻和直喻,能作一定的概括;③不再刻板地恪守規則,并且常常由于規則與事實的不符而違反規則。
題干中強調兒童的思維超越了對具體事物的依賴,能以命題的形式進行,并能發現命題之間的關系,能理解符號的意義,能做一定的概括,思維已經接近成人的水平。據此判斷處于形式運算階段,故本題選D。
3.【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
A選項,勞倫茲提出了關鍵期理論。所謂關鍵期,是指個體發展過程中環境影響能起最大作用的時期。在關鍵期中,在適宜的環境影響下,行為習得比較容易,心理發展的速度也比較快。同時,在關鍵期中,個體對環境的影響極為敏感,有時又把關鍵期稱為敏感期。在這一時期中,對個體某一方面的訓練可以獲得最佳效果,并能充分發揮個體在這一方面的潛力。錯過了關鍵期,訓練的效果就會降低,甚至永遠無法補償。
B選項,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兒童有兩種發展水平:一是兒童的現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經完成的發展系統所形成的兒童心理機能的發展水平;二是即將達到的發展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也就是說,兒童在有指導的情況下,借助成人幫助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與獨自解決問題所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異,實際上是兩個鄰近發展階段間的過渡。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把潛在的發展水平變成現實的發展水平,并創造新的最近發展區。維果斯基特別提出:“教學應當走在發展的前面”。
C選項,心理準備理論不僅表現為教師在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等方面的心理準備對課程構建方向性的規范,而且也表現為教師從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學生從自身的學習態度方面的心理準備對課程實施可行性的影響。
D選項,埃里克森提出了人格發展理論,認為人格發展分為多個階段,后一階段發展任務的完成依賴于早期沖突的解決程度,而后期階段仍有可能產生先前已解決的沖突。個體解決每一階段危機的方式對個體的自我概念和社會觀有著深遠的影響。早期階段中問題的不當解決所造成的損失,可能會在后期的階段中得到修正,但卻往往會對個體一生的發展造成間接而深遠的影響。
題干中,“讓學生跳一跳摘桃子”就是把潛在的發展水平變成現實的發展水平,即教育手段背后所體現的教育理論是最近發展區理論,故本題選擇B選項。
4.【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維果斯基發展觀的基本內容。維果斯基認為,兒童有兩種發展水平:一是兒童的現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經完成的發展系統所形成的兒童心理機能的發展水平;二是即將達到的發展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
選項A、C、D為干擾項,排除。
由此可知,題干描述為最近發展區的概念。A、C、D與題意不符,故本題選B。
5.【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學習風格。場依存型是指傾向于以外界的參照作為內部信息加工依據的認知方式。場依存型容易受周圍人們,特別事權威人士的影響和干擾,善于察言觀色。題干中的“因為前面其他人的發言而搖擺不定”,表現了小貝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所以其學習風格屬于場依存型。因此,C選項符合題意。
選項A,反思型認知方式的學生在碰到問題時則不急于回答,傾向于深思熟慮,他們在做出回答之前,傾向于用充足的時間考慮、審視問題,權衡各種問題解決的方法,評估各種可替代的答案,然后從中選擇一個滿足多種條件的較有把握的最佳答案,因而錯誤較少。
選項B,沖動型的學生傾向于根據幾個線索做出很大的直覺的躍進,往往以很快的速度形成自己的看法,在回答問題時很快就做出反應。
選項D,場獨立型的學生對客觀事物做判斷時,常常利用內在的參照,不易受外來的因素影響和干擾,獨立對事物作出判斷,善于分析和組織。
綜上分析,ABD選項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擇C選項。
6.【答案】ABD。解析:認知發展的特點包括連續性與階段性、定向性與順序性、不平衡性與差異性、穩定性與可變性。
7.【答案】ACD。解析:在兒童心理發展的兩個階段之間,有時會出現心理發展在短期內突然急劇變化的情況,稱為兒童心理發展的轉折期。由于幼兒心理發展的轉折期常出現對成人的反抗行為或不符合社會行為準則的各種表現,所以有人把轉折期稱為危機期。幼兒心理發展的轉折期,并非一定出現“危機”,所以B錯誤。轉折期和危機期有所區別,轉折期是必然出現的,但“危機”并不是必然出現的,在掌握規律的前提下,正確引導幼兒心理的發展,“危機”會化解。所以答案選擇ACD。
8.【答案】√。解析:人的生理成熟的標志是性機能的成熟;人的心理成熟的標志有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具備較穩定的自我意識、形成穩定的個性等。
9.【答案】×。解析:在記憶方面,男性理解記憶和抽象記憶較強;女性的機械記憶和形象記憶較強,對具體事物的記憶較為精確。女性的短時記憶也優于男性。
10.【參考答案】解析:
王老師產生困惑的原因:題干中的王老師對這兩個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缺乏了解,未能及時按照這兩個階段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調整教學。
皮亞杰將嬰兒期到青春期的認知發展分為由低到高的四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7歲)、具體運算階段(7-11歲)和形式運算階段(11-16歲)。在皮亞杰看來,學習從屬于發展,從屬于主體的一般認知水平。所以,各門具體學科的教學都應研究“如何對不同發展階段的學生提出既不超出當時的認知,又能促使他們向更高階段發展的適當內容。”題干中的王老師最初教的初中生處于皮亞杰認知發展階段的形式運算階段,之后教的小學生處于具體運算階段,兩個階段有不同的特點,如只有形式運算階段的學生才能獲得純粹以命題形式呈現的概念和規則;具體運算階段的學生的認知活動具有相對具體性,還不能進行抽象的運算思維。很明顯,題干中的王老師對這兩個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缺乏了解,沒有遵循認知發展規律來調整教學,所以才產生了“力不從心”“教學效果不明顯”的結果。
解決困惑的對策:必須遵循小學生認知發展的規律來組織教學。
教師必須考慮到每個階段學生的特殊興趣和需要,提出不同的教育任務,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對于處于具體運算階段的小學生而言,他們能夠憑借具體事物或從具體事物中獲得的表象進行邏輯思維和群集運算,但仍需要具體事物的支持,老師需要給學生提供事物支持,提高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使學生從具體運算思維向形式運算思維發展。
